第277章 《大争之世论》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277章 《大争之世论》 (第1/3页)苏泽发现,通政使杨思忠,还真是一个会用人的上司。
张宣这个南洋通政署的主司,是翰林院译字官出身的进士。
翰林院译字官,和钦天监差不多,是一种世袭的职位,专门负责给四夷馆翻译外国文书。
翰林院译字官在永乐年间设立后,父子相传,都能掌握一门或者几门的外语,专门负责翻译翰林院内的外国文书,以及给外邦使者充当通译。
张宣的家族,就是一个翰林译字官家族,他祖祖辈辈都是在四夷馆翻译外邦书籍的。
张宣参加科举,考中了三甲进士,在观政后留在了通政司内。
所以张宣被派去南洋,还真是人尽其才。
张宣到了马尼拉后,果然发挥了他的语言才能。
吕宋这个地方,当地土人主要说他加禄语。
但是这个时候的他加禄语,还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并不是上层使用的语言。
马尼拉上层使用的文字和语言主要是两种。
一种是曾经向大明朝贡的“吕宋国”,实际上是马尼拉苏丹国使用过的阿拉伯语,另外一种则是东南移民带来的闽南语。
而这两种语言,恰好也是张宣都懂的。
也就是说,张宣可以不使用翻译,和马尼拉的上层直接沟通。
所以通政署建立后,张宣就不断和马尼拉的上层来往,很快就弄清楚了吕宋的情况。
“吕宋国”原本是吕宋岛上的一个地区国家,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曾经主动向大明朝贡。
但是这个国家因为内部继承战争,和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灭亡。
“吕宋国”的旧贵族,和下南洋的华人,掌控马尼拉城,抱团抵挡西班牙人势力的侵蚀。
所以如今的马尼拉,其实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而是多方势力下独立的一个自治城邦。
马尼拉城外,就说他加禄语的土人部落,有西班牙人建立的殖民点和种植园,有华人的种植园,有“吕宋国”旧贵族的田庄。
马尼拉城内,则是一种共治的状态,华人商会和“吕宋国”的旧贵族组成了联合会,处理马尼拉的政务。
这种一种张宣前所未见的政治体制,如果是别的儒生来了,大概会觉得马尼拉是蛮夷的罪恶之地,毁灭算了。
但是张宣祖祖辈辈都是翻译外国文书的,他比其他儒生更明白大明外的土地是广阔的,马尼拉的局势其实多方合力下的结果,而马尼拉能作为整个南洋最知名的港口,这套体制绝对是有效的。
所以张宣花了大力气,和马尼拉上层交往,研究马尼拉乃至于整个吕宋的局势。
于是就有了张宣写给通政司的这些报告。
张宣没有对马尼拉的体制进行任何的道德批判,而是从实际出发,分析了整个吕宋岛的局势。
张宣首先说明,吕宋岛很大。
“海疆千里,群岛纵横”,这是张宣对吕宋岛整体局势的说明。
所以就算是吕宋国存在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对整个吕宋岛进行实际的统治。
而现在吕宋国崩溃之后,整个吕宋岛更是再也没有一个大型的政权,而是分裂成了无数的城邦和部落。
张宣又因此推论,吕宋岛的特殊情况,就没办法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政权。
吕宋的疆域太大了,而吕宋岛的气候没有春夏秋冬,四季都很炎热,本地人将这里分为两个季节——雨季和旱季。
雨季的时候,大雨会连绵下上几个月,陆地上的道路几乎断绝。
所以张宣认为,正是这种气候地理原因,让吕宋岛无法出现大明这样的王朝。
一年中只有旱季才能打仗,那就就算是旱季征服了一些部落,到了雨季还是要撤回去。
吕宋岛的特点,就决定了这里是诸侯并起的地方。
事实上吕宋国就是如此,所谓吕宋国,也不过是当时吕宋岛上的诸侯共主罢了,在吕宋国内部发生问题后,吕宋岛上的土邦纷纷背弃吕宋国,看起来很庞大的吕宋国才会一夜倒塌。
张宣又分析吕宋政治的另外一个特点。
各个土邦和自由城市都“首鼠两端”,同时向多个势力效忠。
这也体现在如今吕宋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