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寻个带头大哥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101寻个带头大哥 (第1/3页)

    结束了朝会,外面的天色也已经亮了。

    刘义真头顶着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走出了太极殿,询问时间,才知道还没过卯时。

    凌晨三点起床,五点上朝,尽管每隔五天才举行一次朝会,但这确实有够折磨人的。

    据说萧衍执政初期,每天都要举行朝会,刘义真也不知道南梁的朝臣们究竟是怎么熬过去的。

    往尚书台去的路上,刘义真强忍着哈欠,叮嘱徐羡之道:“政令下达后,务必晓谕各地百姓,告诉他们,究竟是承了谁家的恩情,才得以免去通租宿债。”

    他颁行仁政,是冲着为自己招揽民心去的,可不是要为司马德文树贤名,立恩义。

    “下官明白。”徐羡之其实也是不学有术的代表,他出自寒门,本身没什么学识,能得到刘裕的信重,官居尚书仆射,全靠自身的聪明才智。

    寒门并非是贫苦之家,而是没落的贵族、世家、豪门,为低等士族,社会地位仅次于以上三者。

    而庶民也并非是普通百姓,所谓庶民,即庶出之民,是贵族、世家、豪门出了五服的亲戚。

    二者之下还有布衣,相当于社会的中产阶级,有房、有地、有产业。

    当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属于自谦,当不得真。

    布衣之下则是吏家、军户、佃户、牧户,以及没房没地的流,没有正当职业的氓。

    至于那些贱籍的奴隶,他们在古代不算是人。

    正午时分,正是官员们休憩的时候。

    侍中褚淡之来到了尚书台,不过,他此行并不是为了拜谒刘义真,而是径直找到了谢瞻。

    谢瞻为世子府主簿,与刘义真一同来了建康,暂任度支尚书。

    西晋时,尚书台共有三十五曹。

    东晋晋穆帝以后,仅剩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驾部、库部、中兵、外兵等十五曹。

    由于刘义真此前恢复了起部,现在的尚书台共计有十六曹。

    设尚书五人,即吏部尚书、祠部尚书、五兵尚书、左民尚书、度支尚书,分领十六曹。

    谢瞻的度支尚书,顾名思义,掌管全国贡税租赋的统计、调拨、支出等事务。

    褚淡之今日前来,正是为了赋税之事。

    “谢尚书,我听说令君有意恢复度田收租制,今后按亩收取田租,不知尚书可有耳闻?”褚淡之既是侍中,又是国舅,地位远高于谢瞻,但依然一副斯文有礼的模样。

    谢瞻身为刘义真的亲信,又掌管贡税租赋,如何不知道这件事情。

    他坦言道:“确有此事。”

    褚淡之大急:“哎呀!当年晋室推行度田收租,惹了众怨,不得以才废止,谢主簿何不劝阻令君。”

    谢瞻没有急于回答他,而是跟他算起了账:“每亩良田可出粮十斛,贫田亦可出粮三斛,纵使度田收租,每亩良田需要缴纳的田租也只是贫田的一成,假使侍中家有良田万亩,一年可得谷粮十万斛,又何惜三千斛的田租。”

    十万斛的收获里,交出三千斛作为田租,看似不多,但在现行的‘口税米三斛’的制度下,褚淡之纵有万亩良田,也只需要按照家里的丁口,每人缴纳三斛米。

    丁口非指女眷、奴仆、婢女,而是家中的成年子弟。

    “谢主簿说得轻巧,一年三千斛,十年便是三万斛。”褚淡之苦笑道。

    康献皇后褚蒜子曾经三度临朝,听政四十年,在此期间,娘家倚仗她的权势,吞并的土地何止万亩良田,也难怪褚淡之最先坐不住。

    谢瞻却道:“我在接任度支尚书之前,令君就曾说过,不当家不知盐米贵,如今士族豪强大肆兼并土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