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非对称战争
第二十三章 非对称战争 (第2/3页)
作为他授课的素材,在座的基本上都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所以对授课的内容都非常感兴趣。
“……现代战争的核心,是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对抗,是高度协同的机械化力量与综合火力的较量。”
“审视半岛战争,贵军确实确实取得了非凡的战果,但这样的胜利,其实具备很强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
“以长津湖战役为例。”他拿起一根教鞭,指向挂图上的长津湖区域:
“这一次战役中,美军依托强大空中力量和地面火力形成的立体压制体系,给志愿军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伤亡。”
“虽然志愿军依靠士兵非凡的勇气和执行力,取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但是所付出的成本,特别是在人员损耗方面,代价是相当高的。”
“如果志愿军拥有能与其抗衡的空中力量和后勤保障,最后的结果必然大不相同。”
“所以未来战争形态的发展,要求我们更侧重于体系化的作战模式,要着重发展装甲突击力量与高效的空中火力支援……”
安德烈耶夫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下面的将领们听得若有所思,偶尔还有人点头表示赞同,祁振国却听得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安德烈耶夫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问题。
但是在半岛战争中,志愿军装备落后,且在极寒条件下后勤匮乏,是一个必然现实,并没有任何假设的余地。
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最后的胜利,除了战士们非凡的勇气和执行力,更是在战术和战略层面上对老美实现了绝对压制。
“因此,同志们,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重点就在于系统性地提升体系作战能力,使战术思维适应现代化战争的严苛要求……”
台上的安德烈耶夫结束了自己的授课,台下的一众学员却都陷入了深思当中,没有人开口说话。
“安德烈耶夫同志的理论很有启发性。”
这时,一直安静旁听的院长却忽然了开口,他目光扫过全场,语气不急不缓:“不过,我们这里参加过半岛战争的将领不少,尤其是祁振国同志,不但亲身经历了长津湖战役,还创造性地执行了多次关键穿插,把陆战一师搅了个天翻地覆。”
“祁振国同志,你对安德烈耶夫同志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祁振国身上。
安德烈耶夫也饶有兴致地看着祁振国,似乎想听听这位“实战派”的意见。
祁振国也不怯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