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难以置信
第二百七十一章 难以置信 (第2/3页)
并未流露出些许的异样之色,反而将账簿揣入怀中,直奔皇宫。
真也好,假也罢,最终的结果,还是由皇孙殿下去处理吧。
此时,朱雄英正在批阅奏折,便听到太监的禀报。
声称户部尚书杨思义在外求见。
心中清楚杨思义这个时候来见自己,必然是有要事与自己商议。
这才吩咐道:“宣他进来!”
杨思义迈进暖阁时,怀里的账册仿佛有千斤重。
他将账簿高举过顶,青布官袍的袖口沾着些许墨迹,那是昨夜反复核对数字时蹭上的。
“皇孙殿下,各地粮税汇总已核毕。只是……”他喉结滚动着“现有的官仓,已装不下这些粮食了。”
朱雄英接过账册的手指顿了顿。
账面上的数字红得刺眼,两浙行省的秋粮竟比去岁翻了三倍,湖广的水稻产量更是创下开国以来的新纪录。
这些数字背后,是新型稻种在江南试种成功后,今年在全国推广的成果。
“太仓、常平仓、预备仓,还有各地卫所的军仓,都清点过了?”他翻到湖广那一页,襄阳府的注脚写着“新粮入仓时,旧谷已堆至仓梁”。
杨思义躬身道:“回殿下,臣昨夜已让各司官统计过。南北直隶现有官仓三百七十二座,除预留的军粮外,其余仓储早在半月前就已告满。如今各地驿站快马传来的急报,都说新粮只能露天堆放,恐遭雨淋霉变。”
朱雄英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连绵的屋瓦。
去年在应天郊外试种的改良稻种,穗粒饱满如珍珠,一亩地竟能收三石有余。
当时他力排众议,让工部赶制新农具,又命农官到各县指导耕种,如今终于见了成效,却没料到粮仓会成难题。
“传旨,让工部即刻测算扩建粮仓所需物料。”他转身时目光锐利,“另外,着户部将各省粮产数字誊抄副本,明日早朝当众宣读。”
杨思义抬头时眼里闪过一丝忧虑:“殿下,如此巨额数字,恐遭群臣质疑。毕竟……”
他没说下去,但君臣都清楚,洪武年间的粮产从未有过这般惊人的增幅。
朱雄英指尖在窗棂上轻轻敲击:“真金不怕火炼。让他们看清楚,我大明的粮食,已经多得装不下了。”
次日早朝,太和殿的梁柱间还萦绕着昨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