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举措
第二百七十二章 举措 (第2/3页)
”
“核价就核价,咱的米质摆在这儿。”陈掌柜拍着腰间算盘,忽然瞥见街角走来一队锦衣卫,顿时腿肚子发软。
去年有粮商掺糠售粮,就是被这些缇骑抓去抄了家。
蒋瓛走到米堆前,抓起一把新米凑到鼻尖。
米粒莹白如碎玉,混着淡淡的稻壳香。他示意校尉取来官秤,称出一斗米倒在粗瓷碗里:“这米打算卖多少?”
“回大人,三百文一斗。”陈掌柜声音发颤。
去年这价能买两斗陈米,可如今新米丰收,他实在没底气喊高价。
蒋瓛却冷笑一声:“昨日通州卫的军仓刚出告示,陈米清仓价二百文一斗。你这新米若敢超过二百五十文,就等着去诏狱算总账。”
正说着,街对面忽然传来喧哗。
原来是户部派来的官员带着粮价榜来了,红漆木牌上用金粉写着:“官定新米价:上等二百四十文,中等二百一十文,下等一百八十文。”
围观百姓顿时欢呼起来。
几个提着竹篮的老妇互相推搡着往粮行跑,要赶在新价执行前多买些米。
陈掌柜望着木牌上的数字,忽然瘫坐在板凳上,他终于明白,皇孙殿下要的不只是仓廪充盈,更是要让天下百姓都能吃上便宜米。
三日后,扩建粮仓的第一批砖石运抵应天城外。
负责押运的驿卒发现,每块青砖上都刻着细小的编号,砖窑工匠的名字烙在侧面。
工部派来的监工说,这是皇孙殿下特意吩咐的,哪块砖出了问题,能直接查到烧窑的匠人。
与此同时,朱雄英正在暖阁里看着新绘制的全国粮仓储量图。
湖广的红点最密集,杨思义在旁边标注:“襄阳府已建成十五座新仓,余下的下月便可完工。”
“让湖广把多余的粮食调运到北平。”朱雄英用朱笔在地图上画了条线。
杨思义赶紧记下:“臣这就安排漕运司准备船只。只是黄河秋汛将至,怕是会耽误行程。”
“让工部把新造的水闸图纸发下去。”朱雄英想起上月看过的水力机械图,“在徐州段修两座节制闸,既能防洪又能调节水位,正好试试新法子。”
正说着,太监捧着个鎏金托盘进来,上面摆着几颗饱满的玉米。
这是西洋传教士刚进贡的作物,朱雄英拿起一颗剥开,金红色的籽粒在阳光下闪着光:“杨尚书见过这东西吗?”
杨思义摇头:“看着像粟米,却比粟米大许多。”
“这叫玉米,能在旱地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