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笮融的下落

    第138章 笮融的下落 (第2/3页)

    “约获利,8100万钱。”

    刘备挑了挑眉:“咱们大费周章,还不如袁公路大手一挥买下一千斤味精赚得多啊。”

    荀衍叹了口气:“现在看来是这样的,整个徐州世家加上各地豪商的消费能力还没有袁术一个人强。”

    刘备不禁感叹世家之间亦分三六九等,徐州这些边缘世家果然无法和袁术这样的顶级世家比啊。

    刘备问荀衍:“三郡百姓大约有多少人缺少过冬的衣物?”

    荀衍道:“泰山、琅琊、东海三郡共两百万人口,约有二十万人缺少足够的衣物过冬,若天寒一些便会冻死。”

    “这里面有八成流民,两成本地贫民。”

    自古以来,过冬就像渡劫,和平时期,一个县冻死一百人都不奇怪。

    就如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刚结束,长安大雪,冻死者塞路。

    与如今的乱世相似。

    无数人流离失所,衣不蔽体。

    为什么衣不蔽体?

    因为他们把衣服卖了换成了粮食,只为了多活一两个月。

    若不是刘备及时接济了这些流民,恐怕他们还没等冬天冻死,就已经饿死在荒野了。

    而这些流民因为刘备挺过了饥饿,现在又面临着过冬的问题。

    如今东汉处于小冰河期,气温比以往都要寒冷。

    若没有足够的衣服保暖,恐怕渡不过这个冬天。

    这个年代保暖的衣服叫做缊袍。

    也就是《送东阳马生序》中的“缊袍敝衣”。

    一种用乱麻作为保暖填充物的衣服。

    和平时期,一件全新缊袍要150钱左右。

    但如今战乱,生产停摆,一件全新缊袍已经暴涨到了1000钱。

    给20万流民每人一件缊袍就需要2亿钱。

    所以刘备只能寻求购买二手缊袍。

    在这信息缺乏的时代,只能通过糜家的人脉网络进行收购了。

    于是刘备问糜竺:“子仲,旧缊袍收购上来大概多少钱一件?”

    糜竺道:“看成色,目前祖传缊袍收购价是200钱,成色比较新的500钱左右。”

    “而祖传缊袍的市场价已经涨到400钱了,成色较新的旧缊袍最低价也涨到了700钱左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