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9章 冷月孤影

    第一卷 第39章 冷月孤影 (第2/3页)

陆续熄灭。

    夜色渐浓,如同他心底不断下沉的绝望。杜芳菲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电话,那头依旧是那个冰冷的女声:“您拨打的用户已关机……”

    自那晚酒会杜芳菲决然离去,程飞已近乎两天粒米未进。疲惫和焦虑像两条毒蛇,噬咬着他的精力。在等待的无尽煎熬中,他不知不觉趴在冰冷的办公桌上,陷入了虚幻缥缈的昏睡。

    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如同惊雷般将他炸醒!他几乎是弹跳起来,一把抓起电话,看都没看来电显示,对着话筒嘶哑地喊道:“姐……你在哪里?”声音里带着睡梦初醒的脆弱和毫不掩饰的期盼。

    “什么姐?小程,睡糊涂了?我是张家诚!”电话那头,张家诚显然被他这一嗓子喊懵了,语气带着惊愕。

    “哦,张叔,不好意思,睡着了!”程飞猛地清醒过来,尴尬地道歉,一股更深的失落感涌上心头。

    “我看你也确实是太累了!……程飞,我就想问问你的行程安排,看哪天能来东平,我好提前安排接待!”张家诚的语气里,那份按捺不住的焦急透过听筒清晰地传递过来。

    “张叔,我明天就过去!”程飞深吸一口气,果断地回答。

    他知道,即使杜芳菲不愿意见他,即使他们之间那团乱麻般的误解和纠葛解不开,生活仍在继续,责任依旧在肩。与张家诚的约定,关乎发展,关乎承诺,已不容再拖!

    他必须把自己从情感的泥沼里拔出来,哪怕只是暂时的。

    第二天一早,带着一颗被失落和疑问填满的心,程飞驱车前往东平县。一百多公里的路程,窗外的风景从棠西的连绵山峦逐渐变为东平一望无际的沃野平畴。星罗棋布的湖泊在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大片整齐的农田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这里的地理风貌和农业基础,与群山阻隔、发展滞后的棠西县形成了鲜明对比,经济状况显然优越得多。

    张家诚此次调入东平县任常务副县长,主抓经济,是多方权衡的结果。他在官窑镇党委书记任上,虽未能带领百姓实现致富的突破,但其兢兢业业、稳扎稳打的工作作风积累了足够的资历。更重要的是,他军人出身,骨子里的果敢坚毅在一次指挥扑救特大森林火灾的危急关头展现得淋漓尽致,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立下大功,给市里主要领导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东平基础好、潜力大,需要一个既有责任心又有魄力、能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的干部来推动经济再上台阶。

    初到东平,张家诚便燃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抱负。他深知这片富饶的土地蕴藏着巨大的机遇,远非棠西的困顿可比。前次带队考察,正是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展拳脚的第一步。

    程飞的抵达,受到了东平县政府相当高规格的接待。当晚的接风宴上,除了张家诚这位常务副县长,还有主管农业和招商的两位副县长以及县政府秘书长作陪。席间觥筹交错,气氛热烈。

    几位领导对程飞在棠西县白手起家、打造出颇具规模的食品厂的成功案例赞不绝口,对他成立“橙基金”捐建希望小学的善举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将企业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做了极好的表率”。

    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然而,程飞骨子里是做实事的人。这些左右逢迎、虚与委蛇的场面话,如同隔靴搔痒,让他浑身不自在,如坐针毡。他脸上维持着谦逊得体的微笑,心思却早已飘回了那个清冷月夜和那个消失的身影。

    次日,在县政府明亮整洁的办公室,程飞见到了此前一同参与考察的曾洋和樊思杨。两位年轻干部显然经过了精心准备,已将考察资料整理成一份详尽完备、条理清晰、数据详实的工作报告。程飞仔细翻阅,心中暗暗赞叹:张家诚手下确实有可用之才,这份报告的扎实程度和呈现出的专业性,远非城关镇那些工作人员可比。

    看完报告,张家诚将程飞请进了自己宽敞的办公室。他亲自倒了杯水递给程飞,目光恳切而锐利,带着军人特有的直率:“小程,这里没有外人,关起门来说话!这份报告,你怎么看?我要听真话!有什么说什么,千万别藏着掖着!”

    程飞接过水杯,沉吟片刻,选择了坦诚:“张叔,实话实说,曾洋和樊思杨的报告做得非常扎实,材料详实,逻辑清晰,从文本本身几乎挑不出毛病。”

    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凝重,“但是,如何将这些考察得来的‘他山之石’,精准地‘攻’我们东平县自己的‘玉’?如何将报告里描绘的思路、模式,与东平独特的水乡资源禀赋、发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