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小巴黎人报》的抖M曲线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113章 《小巴黎人报》的抖M曲线 (第1/3页)

    欧洲文学并不乏“成长”,自歌德《威廉·迈斯特》以来,这些的作家就惯于描写从少年到青年,再到成人的常规成长过程。

    主题也通常是表现青春的迷惘、爱情的冲动、成长的妥协等等。

    「本雅明·布冬」却截然不同,他在时间长河里逆流而上,别人越来越老,他越来越年轻。

    前者是每个人的必然经历,后者却是完全新鲜的体验——再迟钝的读者,也察觉到这个“倒着生长”的婴孩,将会面对的困境。

    因为全世界的社会制度与伦理秩序,都是为了“正向”生长的孩子准备的,并没有做好迎接他的准备。

    入学、就业、退休、婚姻……「本雅明·布冬」注定在生命的大部分阶段,都处于一种“不被接纳”的状态。

    此外,无论与谁交往,他都难以维持长期的同龄陪伴——当他与某个年龄段的人真正心意相通时,很快外貌或心智就会“错开”。

    这注定了他将会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容易“失去”。

    悲剧,似乎成为他人生注定的主旋律。

    敏感的法国人很快就与这个奇特的孩子共情了,尤其是在莱昂纳尔发表了那篇驳斥的文章以后,对「本雅明·布冬」的同情很快成为读者中的主流思想。

    “嘿,你说本雅明到底能活多久?他生下来像八十岁,十岁’了像七十岁,‘二十岁’了像六十岁?那他‘八十岁’的时候,不就……成了婴儿了?”

    “上帝啊,这问题真让人头疼!想想看,他越活越年轻!经历的事儿却越来越多!等他外表是个小伙子的时候,脑子里装着几十年的沧桑!这得是什么滋味?”

    ……

    这样的讨论充斥在酒馆、咖啡馆里,人人都在谈论「本雅明·布冬」,不仅关心他的命运,也从他身上看到了某些自己的影子。

    尤其是对相隔90年的两场革命的叙述,让经历过制度巨变的巴黎人感触极深。

    残疾军人看到「本雅明·布冬」就像看到自己——在战争中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年纪一把了还要学怎样走路、拿刀叉、上厕所……

    工厂工人看到「本雅明·布冬」也像看到自己——十三岁进纺纱厂,二十岁背就驼得像六十岁,胡须尽白也攒不下养老钱,仍要拖着只剩皮包骨的身子去码头扛包。

    对他们来说,“逆生长”是身体先衰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