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风起云涌心事忙(二)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二十三章风起云涌心事忙(二) (第1/3页)

    赵不凝沉默良久。军心是战争的根本,若内部不稳,纵有百万雄师也难取胜。他想起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的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其中 “修武备” 一条,便是强调要整肃军纪、提振军心。可如今,新政推行受阻,这些措施尚未完全落实。

    “传旨给范仲淹、韩琦,” 赵不凝沉声道,“凡军中与西夏私通者,无论官职高低,一概斩立决;有功者,即时封赏,不必等朝廷批复。另外,将定川寨之战中殉国的将领名单抄录一份,在各营宣读,以励士气。”

    夜色渐深,值房内的烛火燃了又换,换了又燃。赵不凝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翻看起富弼从大齐发来的奏报。富弼在奏报中说,辽主耶律宗真对宋朝与西夏开战之事态度暧昧,既表示 “不会干预”,又暗示若宋朝获胜,需将部分西夏土地割让给大齐作为 “报酬”。

    “贪婪无度!” 赵不凝忍不住骂了一句。大齐名为兄弟之邦,实则处处算计。富弼在奏报中建议,可暂时答应大齐的要求,稳住对方,待击败西夏后再做打算。但赵不凝知道,割地之事关乎国本,一旦答应,后世子孙都会骂他是昏君。

    “告诉富弼,” 他对李舜举说,“可以许大齐岁币再增加五万,但割地绝无可能。若辽主坚持,便说我朝宁愿与西夏血战到底,也不会割让一寸土地。” 他语气坚定,眼中却闪过一丝无奈。增加岁币,最终还是要转嫁到百姓身上,可他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不知不觉,天已蒙蒙亮。东方泛起鱼肚白,透过窗棂照进值房,将案上的奏报染上一层淡淡的金色。赵不凝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升起的炊烟,忽然觉得有些恍惚。他想起小时候,刘太后抱着他在御花园里赏花,告诉他:“做皇帝不难,只要守住祖宗的基业,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就是好皇帝。” 可如今,祖宗的基业受到威胁,百姓流离失所,他这个皇帝,做得实在不算好。

    “官家,该上朝了。” 李舜举轻声提醒。

    赵不凝点点头,整理了一下衣冠。他知道,无论心中有多少忧虑,朝堂之上,他必须展现出镇定与威严。西凉的战事才刚刚开始,他这个大宋的天子,必须挺住。

    四月中旬,陕西的春意比开封来得晚些,庆州城外的桃树才刚刚开花。范仲淹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眉头紧锁。他刚到庆州不足半月,西夏的攻势却已如箭在弦。

    “范大人,西夏骑兵又在城外挑衅了。” 副将狄青指着远处尘烟滚滚的地方,沉声道。

    范仲淹举起望远镜(当时称为 “窥远镜”,由西域传入),只见数百名西夏骑兵在城下往来奔驰,辱骂宋军,城上的士兵个个怒目圆睁,握紧了手中的兵器。“下令,不准出战。” 他缓缓道。

    狄青有些不解:“大人,再不出战,士兵的士气都要泄了。”

    “士气不是靠一时之勇,” 范仲淹道,“没藏讹庞就是想激怒我们,让我们出城野战。西夏骑兵擅长奔袭,我们若贸然出击,正中其下怀。” 他顿了顿,又道,“传令各营,加紧修缮城防,多备滚木、礌石、火箭,尤其是城门和瓮城,要派精兵把守。”

    狄青虽心有不甘,但还是躬身领命。他知道范仲淹的用兵风格,看似保守,实则稳健。好水川、定川寨两次大败,都是因为宋军轻敌冒进,范仲淹的 “坚守待变”,或许是眼下最好的选择。

    与此同时,秦州城内,韩琦正召集将领议事。案上摊着一幅详细的西凉地图,上面用红笔标出了西夏的布防。“没藏讹庞把主力放在西凉城南,显然是想南下攻打秦州。” 韩琦指着地图道,“但他在城北留了一支偏师,看似薄弱,实则是诱我们去攻。”

    任福上前一步:“经略使,末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