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温家姑娘,仙女下凡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十三章:温家姑娘,仙女下凡 (第1/3页)

    巷口的热闹渐渐远了,天幕下只剩些忙着清点农具的乡邻。

    赵德柱蹲在青石板上,烟袋锅在鞋底磕了又磕,烟灰簌簌落在地上,像他心里攒着的愁。

    最后他叹了口气,攥紧那卷磨得发亮的测量绳,慢慢往王宇办公的天幕走。

    “王大人,温家姑娘。”他把烟袋往腰里一别,声音带着晨露的湿意,像是浸了水的棉絮,“方才琢磨着修渠的事,有些难处,不说出来堵得慌。”

    王宇正低头核对着铁器清单,闻言抬起头,笔尖还悬在纸上:“赵伯您说,咱们慢慢合计。”

    温长空也从图纸上抬起眼,月白裙裾沾了些墨点,反倒衬得他指尖愈发莹白。

    他往旁边挪了挪,给老人让出块干净的地方,动作轻柔,声音柔得像溪水流过鹅卵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怯:

    “赵伯坐,地上凉。”被这么多乡邻注视着讨论正事,他多少有些不自在。

    赵德柱没坐,蹲下身。

    枯瘦的指尖在泥地上画了道歪歪扭扭的线,像条挣扎的蛇:“咱这三条溪啊,看着温顺,实则野得很。前几年试着挖直渠,想着水能快点流到田里,结果呢?”

    他重重拍了下大腿,声音陡然高了些:“雨季一到,水裹着泥沙直冲下来,渠岸塌了七段,连带着冲垮了三户人家的梯田!张寡妇家那半亩菜地,就是去年被淹的,哭了三天三夜。”

    人群里有人跟着叹气,王宇的眉头也慢慢拧了起来,笔尖在纸上悬着,半天没落下。

    赵德柱又在旁边点了几个黑点儿,像洒在地上的煤渣:“再说这水位,旱季时溪底能见底,渠里的水还没流到半道就渗没了,苗都渴得打卷;到了梅雨季,又能漫过渠沿三尺,真是旱也愁,涝也愁。”

    “还有那竹笼坝,”

    老人的眉头拧成个疙瘩,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编竹笼的篾子得用三年以上的老竹,咱村现存的都是去年的新竹,脆得很,水泡三天就得散架,哪经得住折腾?”

    王宇在旁听得心头发沉,指尖在清单上敲了敲:“篾子的事我让人去邻县采买,多花点银子总能买到。可这水流的性子……野得没章法,怕是难办。”

    他的话像块石头,压得周围都静了下来。

    乡邻们眼神又开始发暗,刚被温长宁燃起的热乎劲,似乎又要被这堆难处浇凉。

    就在这时,温长空忽然指着纸上的曲线笑了,那笑容很轻,带着点不确定,像是鼓足了很大的勇气才敢开口,声音清得像溪水流过石缝:“赵伯您看这样...”他心里其实很忐忑,怕自己的想法太天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他把画纸往老人面前推了推,指尖微微发颤:“上游筑道坝,用竹笼装鹅卵石,像书里的‘瓮城’,把水圈住,叫‘砚台库’。雨季能装水,旱季就像倒砚台里的墨,慢慢放,再也不怕断流。”

    心里头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

    这还是头回在这么多外人面前说自己的主意。

    尤其是面对这些扛锄头的汉子,总怕他们根本不愿意听自己的想法。

    指尖滑向中游,画出几道回环的线时。

    见赵德柱眯眼听得认真,她悄悄松了口气,声音稳了些:“从库里引水,先挖‘回形渠’,像琴谱上的反复记号,让水绕两圈,劲儿就缓了。再在每层梯田边挖‘茶盏池’,水满了自会流到下一层,谁也抢不着谁的。”

    想起往日在绣架前描花样的耐心,竟觉得画渠坝和绣纹样也有几分相通,心里的紧张渐渐散了。

    指尖的线条也画得更流畅,最后点向最下方的细线。

    她抬眼看向赵德柱,眼里已没了起初的怯意:“最底下挖‘龙须沟’,多余的水顺着沟淌进大河,再大的雨也淹不着田。”

    说完悄悄抿了抿唇,等着对方评判。

    手指却不再发颤,自然地平放在石桌上。

    赵德柱眯眼瞅着那图,烟袋锅在手里转了两圈,眉头慢慢舒展了些:“这法子.......倒像是顺着水的性子来。可这弯弯曲曲的,真能省力气?”

    “能。”

    温长空把画纸再推近些,眼里闪着光,声音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