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马一龙:“只要超级猎鹰火箭成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385章 马一龙:“只要超级猎鹰火箭成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第1/3页)人类航天事业发展时间不算短,但是航天发射的成本一直降不下来。
好在早期的时候发射次数不多,成本问题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技术不行,想去太空都去不了。
但是当人类科技发展遇到阻力,开始向宇宙环境寻求科技突破的时候,成本问题就成了一座阻挡人类科技进步的大山。
为了节省成本,工程师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比如把载人航天任务里由航天员操作10次才能完成的设备测试分批挪到货运航天任务里。
简单说就是把复杂设备拆成十个模块,然后一次货运任务测试一个分步骤,等十次发射之后再把总体数据合起来研究。
别看航天发射的次数多了,但成本依然降低了。
毕竟单纯的货运航天发射比载人航天发射便宜太多了。
唯一的问题就是原先短时间内就能做完的有人操作实验,分成十次无人实验之后时间线被大大拉长了。
甚至要是中间有一个步骤出了问题,比如设备出了问题或搭乘的火箭出了问题,那这个实验就有中断、等待、时间线再拉长,甚至直接夭折的可能。
哪怕后来自动化和智能技术发展了,十次任务可以融合成五次任务,但依然有时间长和中途风险大的问题。
但现在完全复用的太空穿梭机出现了,它的使用成本基本上就是维护和燃料,比之前的载人航天成本便宜了很多。
虽然比不上只进行货运的部分复用的“万户”火箭成本,但已经足够一些机构和公司重新考虑使用人力一次性完成复杂的太空实验了。
其实以前直接让航天员进行操作除了成本贵之外,麻烦事也挺多。
毕竟航天员都在空间站里,有些单位和公司的设备可没有进入空间站的资质。
就算进入了,航天员在空间站一待就是几个月,航天员完成了实验测试之后相关单位和公司也只能在第一时间拿到数据,短时间内拿不回自己的实验设备。
甚至根本拿不回实验设备。
因为载人飞船的下行能力太少太宝贵了,几十公斤的容量装不了多少东西。
当然,拥有航天飞机的老美在这方面有优势,但老美的航天飞机后来也没了。
现在则是老中拥有了比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