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文脉的褶皱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三十一章 文脉的褶皱 (第1/3页)梅雨过后,青峰山的雾渐渐散了,露出被雨水洗得发亮的兰草坡。时光故事馆的展柜前总围着人,那卷晋代帛书残片旁多了个放大镜,访客们轮流凑近,看“兰草渡流沙”五个字的笔锋——有懂书法的人说,这字里藏着卫夫人《笔阵图》的影子,横画像“千里阵云”,竖画如“万岁枯藤”。
“娜姐,省里的博物馆来人了。”张姐拿着份鉴定报告进来,纸页上盖着鲜红的印章,“他们说这帛书残片是一级文物,想借去办‘丝路兰草’特展,还说要给故事馆设个永久展区。”
夏听听正对着电脑整理“故事信物”档案,屏幕上,景德镇瓷片的纹样正与帛书残片的兰草纹做比对,电子光标划过重叠的线条,像在给两条时空长河搭桥。“告诉他们,借展可以,”她指着屏幕上的重叠处,“但得让我们的‘少年故事队’跟着去,给观众讲兰草怎么从东山走到西域的。”
小宇听说能去省博物馆,抱着竹片摄像机在坡上跑了三圈,最后蹲在老槐树下,对着树根的褶皱拍个不停。“沈老师说,树根的纹路是山的日记,”他举着摄像机给夏听听看,镜头里,盘结的根须间露出半块新发现的陶片,上面有个模糊的“谢”字,“这是不是谢安当年喝水的陶碗碎片?”
沈砚用软布擦掉陶片上的泥,果然在边缘找到细密的冰裂纹,与他姑姑笔记里记载的“东山窑”特征完全吻合。“姑姑写过,谢安隐居时,常把诗刻在陶碗上,说‘泥土记的比纸帛牢’。”他把陶片放进恒温箱,与那半块汉代竹简并排,“你看这‘谢’字的捺画,和竹简上‘守山如守文’的‘守’字收笔,简直像一个人教的。”
午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