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秋分的故事秤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四十七章 秋分的故事秤 (第1/2页)

    秋分这天,青峰山的昼夜一般长,兰草坡的籽实落得差不多了,只剩光秃秃的穗杆在风里摇晃,像一串串褪色的书签。时光故事馆的门口,那杆立秋时用过的故事秤又被摆了出来,秤盘里铺着新收的兰草籽,这次要称的不是单个故事的重量,而是整个秋天的沉淀。

    “听听,你看这秤星!”张姐提着秤绳,秤砣在“一斤”的刻度上稳稳停住,“老木匠说,秋分称出的斤两最准,因为日夜平分,光阴不偏不倚。”秤盘里的籽实轻轻晃动,其中一颗“花芯籽”滚到边缘,像要跳出来看看这平衡的世界。

    夏听听把陆明远的旧摄像机放在秤的另一端,机身的重量刚好压平了秤杆。“这是‘过去与现在的平衡’,”她指着两端重合的刻度,“老故事的分量,总得有新故事来接。”阳光透过摄像机的镜头,在籽实上投下小小的光斑,像给平衡的光阴点了个赞。

    午后,“少年故事队”的孩子们在兰草坡上画“秋分线”。用兰草穗在地上摆出笔直的线,线的一侧摆着青峰山的籽实,另一侧摆着北非、冰岛、巴黎的种子,像给世界画了道温柔的分水岭。小宇蹲在线中间,举着摄像机拍两边的种子:“沈老师说,这条线不是墙,是桥,让故事能来回走。”

    沈砚带着孩子们测量故事仓的温度,温度计显示的数字,正好与陆明远笔记里“秋分日兰草坡恒温”的记录一致。“姑姑写过,陆导总在秋分这天校准摄像机,说‘光线不偏不倚时,拍出来的故事最真’。”他指着故事仓的陶壁,上面凝着的水汽正顺着“故事仓”三个字的笔画往下流,像在给平衡的日子画下划线。

    秦老带着老人们在老槐树下分“秋分糕”,糕是用青峰山的米和北非的枣泥做的,一半白一半红,像把两个地方的秋天揉在了一起。“这叫‘平分秋色’,”秦老把糕分给每个人,“故事也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长得匀。”有位曾是翻译官的老人,正用两种语言念起秦老写的《秋分赋》,声音在坡上回荡,像给平衡的光阴配乐。

    罗森的“故事邮局”收到个来自北极的包裹,是科考队员寄的“冰芯故事”——一块裹着兰草籽的冰,里面冻着张纸条,写着“在极昼与极夜的中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